AEIC學者原創征稿與你相會~
任何與科研相關的優質原創稿件
均可投遞(學術論文除外)
一經采用,可獲得AEIC¥300基礎稿費
體裁不限,歡迎賜稿詳情
請點擊下方圖片查看
個人信息
姓名/筆名:木云 職業:學生 就讀/供職院校:中國政法大學 研究領域:經濟法 自我評價:沉靜而理性,也幼稚 也瘋狂
導語
"你們文科類的研究生是不是每天讀讀書就好了?"
疑惑
在我升入大三的時候,對寫論文/搞研究產生了深深的疑惑。
作為一個學了文科類專業的理科生,看著周圍的高中同學做實驗、磨錘子、造機器人,再看看面前高高的一摞書,突然不知道從何學起。
不同于理工類專業,文科類專業沒有實驗、沒有數據,所謂的研究好像也就是行走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,站立在紛紛雜雜的學術觀點上,努力地發掘那么一點創新,拼盡全力想要在現有研究上推進一小步。但結果還很有可能不如人意。
由此,我對文科類研究生生活也充滿了疑問,網絡上的經驗分享大多是進實驗室、跟項目、做工程,而這些生活都來自于理工類研究生,與我們文科研究生的生活似乎不太相同。
于是,這一疑惑便跟隨我到了研究生階段。
百態
直到我親身體驗了研究生生活,也觀察了周圍同學的日?;顒?,心中的謎團才漸漸解開。
文研究究生的生活狀態也多種多樣,關鍵取決于跟隨了怎樣的導師。
A的導師資歷很高,是碩導同時也是博導,在論文作業上學生要求嚴格,但在其他事上與碩士接觸不多,研究項目也只會帶博士生參與,所以A的時間相對自由。
B的導師也是學界大佬,同時懷有提攜后輩的情感,會帶著碩士生參與自己的項目,因此B平時會接到一些文獻搜集、文章撰寫、外文翻譯等任務。 C的導師是一位年輕老師,與學生們關系密切,相處輕松,偶爾會布置小任務,偶爾會一起聚餐交流,偶爾也會讓學生幫忙做一些私事。 D的導師嚴謹認真,不僅帶他們做項目,還堅持舉辦一周一次的讀書會,兩周一次的論文交流,這些任務占滿了D的時間,甚至有些應接不暇,但同時師門內也會組織打球、爬山等娛樂活動。勞逸結合,可以說被安排的明明白白。
這些是我周圍文科研究生的典型生存現狀,雖然不進實驗室,但也有相關研究項目可以參加,也有工要打,而是否能夠真的參與進去,還是要看不同導師的風格和習慣。
在這一點上,文科和理工研究生似乎是相同的,簡單來說,導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研究生生活狀態。
研究
文科類研究生做研究沒有實驗數據為基礎,文獻資料似乎確實是研究的對象和根基。但研究一定不僅限于讀書這么簡單。
文科類的研究最終都要形成論文呈現,整個過程可以簡化成資料初讀——選題——資料細讀——撰寫論文幾個步驟。 初讀是為了在大方向下確定值得研究的題目,選題的過程可能是循環往復的,有價值的題目才能使整個研究有意義。 在確定了選題之后,就要圍繞小選題為中心,細讀所有相關文獻,在眾多現有研究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,并形成一個完整充分的論證思路,最后用文字簡明扼要的呈現出來,就是一篇研究論文。
可以看出,文科類研究基本就是與文獻資料打交道,但并不是盲目地讀,而是有目的、有選擇地讀,在基本研究路徑上通過多次嘗試和練習,慢慢摸索形成自己的研究習慣,這樣才不會在面對項目或畢業論文時無從下手。
文科類研究生做研究,找到研究路徑和方法只是一方面,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能力要求。比如閱讀能力、總結歸納能力、問題發現能力、文字表達能力等,這些能力的高低影響著整個研究的質量。 因此,文科類研究生階段也是鍛煉和提升這些能力的階段,通過一次次課程作業、項目研究、論文撰寫來不斷練習,最后的畢業論文則是這三年練習成果的檢驗。 不管畢業后是繼續深造還是踏入社會,對于文科類專業的學生來說,這些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資本。
結語
文科類研究生生活與理工科有相似之處,但也有所差別,尤其在研究路徑上更是不同,外界所評價的“文科研究生只是多讀了幾本書”“文科沒必要讀研”在我看來是外行謬論。讀書也分層級,最簡單的翻書小孩子也能做到。
在研究生階段與文獻資料打交道的三年里,知識的積累只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好習慣的養成和相關能力的提高,而這些將在未來的道路上使你受益終身。